智能巡檢機器人配合運維人員對中寧縣黃河750千伏變電站設備進行巡視檢查。
寧夏電信天翼機器人綜合服務中心展示的化工機器人。
六盤山實驗室研發人員在檢測智能機器臂工作性能。
編者按
從今年央視春晚舞臺上的精彩表演,到第九屆亞冬會上的高效巡檢,機器人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走進我們的生活。
國電巡檢機器人、機器人餐廳、新能源充電機器人……在寧夏,機器人同樣在多種生產生活場景中一顯身手。目前,寧夏機器人產業穩步發展,在智慧物流、無人機植保、機器人制造研發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國電巡檢機器人的智能化輸出
3月2日早晨,中寧縣黃河750千伏變電站內,一名特殊的“工人”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這個“工人”出生于浙江國自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來到這里,名叫新一代激光3D導航智能巡檢機器人,個子不高,約80厘米,體形微胖。它工作時一絲不茍,會沿著預設的巡視路線,以一種從容不迫的“步伐”,穿梭于錯綜復雜的設備之間。它還有一雙敏銳的“大眼睛”,不停地旋轉,仔細審視每一個細節。每當它靠近重要的電力設備時,那雙“眼睛”會變得更加專注。
巡視的過程中,它會根據不同設備的特性,選擇合適的角度進行觀察。比如,當它來到六氟化硫密度繼電器、油位表計或油溫表計前,會像一位專業的攝影師,調整身體姿態,確保它的“大眼睛”能夠捕捉到最清晰的圖像。這些照片隨后會被送到后臺的“大腦”——上位機,進行智能分析。
“上位機會對照片進行智能處理,識別表計的讀數,如壓力、油位等,并與人工設定的告警值和缺陷判定閾值進行比較,判斷設備是否正常運行。”中寧縣黃河750千伏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項目經理師濤介紹,機器人巡檢系統將巡視結果、照片和當前數據一起反饋到巡視報告中,供人工閱覽。
銀川南智慧充電服務示范中心也有移動充電機器人,不受場地、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力容量等條件的限制,具備一鍵召喚、即時響應、廣泛兼容性以及快速充電等特長。車主通過掃描二維碼下單,便會遙控移動充電機器人前來提供充電服務。
其實,早在2018年,國電巡檢機器人就已登場。當年,由原國網寧夏檢修公司(現國網寧夏超高壓公司)銀東換流站660創新工作室研發的戶內多維軌道式電力智能巡檢機器人,捧回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款智能巡檢機器人在銀川東換流站應用以來,每天對現場近5000余個巡視點進行5至7次巡視,累計發現設備異常20余次,其中緊急缺陷3次,在設備智能檢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國網寧夏超高壓公司在研發新一代巡檢機器人,增加AI云計算功能。未來,它將幫助判斷設備的運行狀態和存在的隱患,提前進行狀態檢測。
巨能機器人:
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
近日,記者走進寧夏巨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看見數臺工業機械臂正在騰挪閃轉,桁架機器人忙碌不已,它們配合默契,不知疲倦。
“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車間墻上的這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如此定位,是因為公司的全鏈條服務能力。我們不僅提供硬件設備,更以機器視覺、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核心技術給生產線裝上‘大腦’。”該公司辦公室主任徐維剛介紹。
在明亮整潔的車間,地上的“千瘡百孔”是百家用戶在這里定制獨一無二生產線的印記。根據企業的訂單需求,巨能機器人公司在車間預先搭建自動化生產線,客戶預驗收合格后,再將整個生產線打包發給客戶。正是這種“可拆除式”車間,讓巨能機器人公司廣泛適應中國一汽、比亞迪、東風本田等企業千差萬別的需求。
“我們做的是‘量體裁衣’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徐維剛坦言。面對初期沒有現成模板的挑戰,巨能機器人依靠自主研發和創新,基于自身技術研發優勢和多年經驗積累,向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需求的智能化生產線、少人化零部件加工工廠綜合解決方案,促進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
近日,在長春一汽解放的頒獎現場,當巨能機器人公司華北分公司總經理陳睿捧起“最佳合作伙伴獎”時,現場掌聲格外熱烈。
“當初中標1個多億元的項目時,客戶心里直打鼓。”徐維剛說,等看到交付的生產線后,他們對國產智能產線更加放心了。
近年來,巨能機器人公司不斷攻克技術難點,逐漸形成桁架機器人設計、制造、安裝技術,自動化領域中視覺應用技術,機器人自動打磨和去毛刺等多項核心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截至目前,該公司為中國一汽、比亞迪等370多家終端用戶交付1700多條智能化產線,共獲得200多件授權專利。
從年產值1800萬元到北交所上市,巨能機器人公司用創新書寫寧夏企業的突圍傳奇。正如該公司董事長孫文靖所言:展望未來,公司將堅持走“專精特新”之路,在金屬加工自動化領域內加強深度和廣度,以個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為產品創新方向,促進工業母機行業走向自動化、智能化。
寧夏電信天翼:
機器人多場景應用照進現實
會唱歌跳舞的“服務大使”、在高壓磁場中穿梭的“巡檢專家”、自主清潔光伏板的“環保衛士”……近日,走進寧夏電信天翼機器人綜合服務中心,仿佛置身于未來世界,這里匯聚了上百種機器人產品,覆蓋工業、物流、醫療、農業等11大場景。
在智慧礦山展區,一臺機電硐室巡檢機器人“不知疲倦”地監測地下高壓環境。通過可見光與紅外雙攝像頭,它能實時識別儀表參數、機柜溫度異常,并通過5G網絡將數據同步至管理平臺,實現7×24小時無人值守。不遠處,光伏清潔機器人正輕巧滑過太陽能板,其AI算法能根據塵雪厚度調節毛刷力度,并通過溫濕度預測優化任務分配,提升發電效率。
在服務領域,擁有51個靈活關節的“全能助手”尤為亮眼。它不僅能通過AI視覺識別危險動作、引導政務辦事流程,其“私腦”系統還可通過模擬訓練定制個性化服務,例如在醫院導診、學校安防等場景中精準響應需求。
寧夏電信天翼機器人綜合服務中心作為國內首家以機器人為核心產品,集展示、銷售、運營、售后于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依托傳統汽車4S店經營模式,將國內生產機器人的生態廠家由競爭關系轉變為上下游、產業域的合作關系。
據介紹,寧夏電信天翼機器人綜合服務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院成立聯合實驗室,進行課題攻關和產品研發,并引進國內機器人頭部生態伙伴,在本地進行場景化演示、商務洽談、線下服務,目前已匯聚國內多家頭部機器人企業,搭建11種場景,提供上百余種機器人產品,為自治區工業企業提供“租賃+云網+平臺+AI+服務”一體化的機器人服務模式。(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蒲利宏 安小霞 蔡莞郁 文/圖)
智引未來尚需再添“一把火”
國能寧夏鴛鴦湖電廠采用了自動煤質化驗機器人系統,實現了化驗的全過程自動化。操作員只需在監控中心即可對化驗過程進行監控,大幅縮減了人工作業時間,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石油中衛分公司營盤水加油(氣)站引入了機器人炒菜,配菜師將各類食材投入其“肚子”里,這個“鋼鐵大廚”就能恰到好處地烹制出來。
在位于銀川市金鳳區的六盤山實驗室的中試車間,科研人員緊盯電腦屏幕,通過大數據運算,模型搭建,數字化分析,對正在運行的智能機器臂進行各項性能數據采集和檢測,以更嚴謹更科學的手段研制出企業個性化的智能生產設備。
如今,在很多生產生活領域,隨處可見機器人的身影,它不但帶來了多場景的科技體驗感,也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十四五”期間,自治區明確提出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推動AI技術在農業、能源、醫療等領域的應用示范,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AI核心技術支持智能裝備、智慧城市等場景應用。然而與發達地區相比,寧夏的機器人產業由于基礎薄弱、起步晚,還缺乏足夠的產業鏈支撐和配套能力,以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團隊,部分關鍵技術存在短板,這限制了寧夏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創新。
專家建議,寧夏應在產業政策、核心技術、產品定位、產業發展基礎等方面加強改進和提升,加強與機器人相關企業、培訓機構以及行業協會合作,積極開展企業創新賦能服務,促進資源共享和技術成果轉化;應積極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提高寧夏機器人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硬科技賽道跑出“加速度”,才能變道超車迎頭追趕。同時,工業機器人研發離不開科研團隊。要通過對核心技術人員進行股權激勵、對特殊人才給予特殊薪酬待遇,從東南沿海地區技術密集型企業中引進優秀人才,讓高技能人才“金字塔”更穩固、讓技術成果源源不斷涌現。(記者 蒲利宏)